本報訊(徐超 張雙平) 3月13日早上8點半,一架黑色無人機快速升空,輕盈飛越江蘇農墾江心沙農場近9000畝麥田,農場技術員葉童一邊手持智能終端,一邊告訴記者,“以前要取土樣送檢,現在靠它飛一圈,土壤墑情、病害潛伏等情況就能全部掌握。”
從外觀看,葉童操作的無人機與普通無人機并無區別,哪來這么大“本事”?“奧秘就在無人機搭載的多光譜相機上。”葉童說,它就像臺CT機,可快速掃描整片麥田,感知麥子植株的氮素、葉綠素、水分含量等信息,同時監測光合作用、表面溫度分布、地表土壤濕度、病蟲害發生情況等數據,綜合生成麥田“處方圖”。
農業生產管理人員根據圖片深淺不一的顏色分布,就能看出麥苗長勢差異,在肥水運籌時,輕松判斷哪塊田需要增量,哪塊地需要減量,從而調整植保無人機參數,因田制宜、精準噴施。
“過去完成一塊田的農情診斷,主要靠腳板踏田、取樣分析,時間長、效率低,現在5分鐘就能搞定。”葉童說,“多光譜無人機+植保無人機”組合可以將差異化施肥精確到每一壟,使缺肥、長勢較差的麥苗及時得到養分補充,從而保證整個地塊的均衡生長、豐產穩產。“不僅如此,還能節約15%—20%藥肥用量,每畝地降低10元左右生產成本,實現降本增收一舉兩得。”
來源:新華日報 2025年3月17日
上一篇:下一篇: